iSCSI技术是由IBM和Cisco于2001年初联合制定的,旨在通过Internet协议网络上的以太网进行数据块传输。它集成了IP和SCSI的技术,使得标准的SCSI命令可以在TCP/IP网络上的主机系统和存储设备之间传输。与光纤通道相比,iSCSI具有许多优势,如低成本和高性能。它基于IP协议,可以使用现有的TCP/IP网络来构建存储区域网络,更容易地管理SAN存储。
iSCSI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01年初,当时IBM和Cisco推出了支持iSCSI的产品。随后,NetApp公司推出了自家的IPSAN,采用了自行开发的VLD协议。2003年2月,SNIA终于正式通过了iSCSI标准,这被认为是iSCSI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。同年5月,微软在Windows Server 2003中正式开始支持iSCSI,并提供iSCSI Initiator驱动程序的下载。微软的支持推动了整个iSCSI业界的发展。
在Linux上实现iSCSI有几种方式。纯软件方式是使用普通以太网卡进行网络连接,并通过运行上层软件来实现iSCSI和TCP/IP协议栈功能层。这种方式成本最低,但会增加服务器的负担。另一种方式是使用iSCSI TOE网卡,它能够提高服务器的性能。最后一种方式是使用iSCSI HBA卡,它能够实现最佳的性能,但价格较高。
在Linux下实现iSCSI的具体步骤包括准备工作、修改配置文件、启动iSCSI服务、使用iscsi-ls命令查看磁盘信息、使用fdisk命令进行磁盘分区、格式化分区、设定加载点以及自动挂载iSCSI卷。通过这些步骤,可以将Linux服务器连接到iSCSI存储设备,并像使用本地SCSI硬盘一样使用它。
为了保护iSCSI的安全性,可以采取一些措施。iSCSI规范提供了身份验证和加密功能,可以阻止未经授权的访问,并确保数据的私密性。此外,还可以使用防火墙和VPN等技术来增强安全性。
总结起来,iSCSI技术在Linux上的配制方法可以提供低成本的存储解决方案。通过选择合适的initiator方式、保护安全性,并结合适当的硬件和软件配置,可以实现高性能的iSCSI存储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