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进行装修或更换路由器时,我们常常面临一个问题:密码设置得太简单容易被骇客或者通过暴力破解方式入侵,从而拖慢上网速度;而设置得太复杂又可能让朋友们在来家里做客时输入密码感到困扰。尽管普通网站密码有各种成熟的生成、存储和填充方案,但对于需要经常共享的Wi-Fi密码来说,现有的方法并不适用。
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在保证Wi-Fi密码安全的同时提供便利性。事实上,现代智能设备通常都提供各种方法,可以在确保Wi-Fi密码足够复杂的同时,让我们和朋友们快速连接到Wi-Fi网络。
通过NFC标签快速连接Wi-Fi是其中一种方法,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实现方式。
首先,我们需要从基础设置开始,加强家庭Wi-Fi网络的安全性。以下是一些基本设置:
-
使用WPA2或WPA3等强加密协议:目前,主流的Wi-Fi网络加密手段有有线等效加密(WEP)和Wi-Fi访问保护(WPA),其中WPA还有第二代和第三代。尽管仍有一些旧设备使用WEP加密,但由于已发现其存在严重安全漏洞,因此默认视为不安全的加密方式。通常情况下,新推出的Wi-Fi访问热点设备的默认加密方式是WPA2。要检查您的Wi-Fi网络加密协议,需要进入您的Wi-Fi访问热点或无线路由器的设置页面进行修改或查看。
-
设置一个强密码:在2018年,WPA2-Personal加密协议也被发现存在漏洞,攻击者可以通过将已连接到网络的客户端强制下线,并截获握手包来破解密码。尽管存在这种破解可能性,但并不意味着WPA2-Personal完全不安全。一些安全手册建议用户设置足够随机的密码,以避免这种攻击方式。然而,完全随机的密码可能会给设备连接带来一定的困扰。因此,使用易读但无意义的虚词来构成密码,可以在保证随机性的同时,让我们在输入时相对轻松一些。如果您使用1Password,可以选择生成易记密码。此外,网络上还有其他密码生成工具可以生成虚词密码。无论如何,请记得将新密码记录下来。
接下来是连接部分,即使使用复杂且随机生成的密码,我们也不需要进行眼力测试和打字测试来连接Wi-Fi,只需掌握以下小技巧即可:
-
使用系统内置的共享功能:包括苹果旗下各个系统和国内主流Android厂商的大部分机型,都提供了”共享Wi-Fi密码”选项。例如,对于iPhone用户,如果你和朋友都使用iPhone,并在通讯录中交换了手机号或邮箱地址,并且这些信息已经登记在iCloud账户中,那么你们可以通过iOS内置的网络密码分享功能快速联网。对于Android手机,大多数提供的共享功能是通过二维码共享。通过LineageOS为例,进入Wi-Fi网络的详情页,点击”分享”按钮,验证锁屏密码后就能展示Wi-Fi二维码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种二维码可能无法通过微信扫描。iPhone可以使用”相机”app扫码,而Android手机可能需要额外下载二维码扫描器。
-
NFC卡片:几乎所有主流品牌的大部分机型都带有NFC功能,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制作一张Wi-Fi连接NFC卡片,只需轻轻一碰就能连接Wi-Fi网络。首先,您需要购买几张空白的NFC或RFID卡片,并在手机上下载NFC Tools这款app。NFC Tools有iOS和Android版本,都可以完成Wi-Fi NFC卡片的写入工作。准备好空白卡和NFC Tools后,我们可以将Wi-Fi密码直接写入到空白卡中。只要您的朋友使用带有NFC功能的Android手机,并开启了NFC功能,他们只需将这张写有您的Wi-Fi密码的卡片放在手机背面,就可以直接连接Wi-Fi,无需第三方app。需要注意的是,尽管iPhone可以使用NFC Tools制作这样的卡片,但系统无法直接读取带有Wi-Fi信息的NFC标签并直接连接网络。
-
Wi-Fi二维码:我们可以自己生成一个Wi-Fi二维码,只需掌握特定格式即可。这类Wi-Fi网络二维码的文本格式如下:WIFI:T:【加密模式,WEP或WPA】;S:【网络名称】;P:【网络密码】;H:;例如:WIFI:T:WPA;S:MyNetwork;P:P455w0rd;H:;将您的网络信息按照要求填入,并找到一个可靠的二维码生成器,就能生成一个Wi-Fi二维码。使用需要连接的设备扫描二维码,就能直接连接。需要注意的是,在生成Wi-Fi二维码时,请避免在密码和网络名称中使用英文分号和冒号字符,否则二维码可能无法被读取。此外,使用微信扫描这类二维码也无法直接连接至网络。
-
直接手动输入:对于无法扫码或没有NFC功能的设备(如Kindle和任天堂Switch),我们只能手动输入密码。幸运的是,这类设备在日常使用中并不需要频繁连接不同的Wi-Fi网络,所以手动输入密码相对不会带来太大的困扰。另外,现在这类设备大多都配备了”显示密码”功能,在确保隐私的情况下,这可以减轻密码输入的负担。
由于篇幅限制,我们只讨论了有关Wi-Fi网络安全性的一些实践,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安全性实践可以深入研究。如果您了解这些实践,请在评论区与大家分享。